首页 | 幼儿园 | 小学部 | 初中部 | 高中部 | 职专部 | 校园新闻 | 武术特色 | 艺术特色 | 体育特色 | 足球特色 | 西山课堂 | 文艺汇演 | 家长课堂 | 专题 | 班班通
当前位置首页 > 海纳百川 > 第十二章 第四节 东南西北中,走进西山才是真英雄
第十二章 第四节 东南西北中,走进西山才是真英雄
    说说被总校长张文彬派到江西西山掌管帅印的刘在远吧。
    1996年初春时节,湿润的西山风虽然还夹带着丝丝缕缕的寒意,但却是吹醒了片片昏睡了一冬的树林,光秃秃的枝条上莹莹地散发着一层绿色,西山高低起伏的坡坡岭岭上,也摇曳起小草的丝丝嫩芽。
    在一个洒满春光的早晨,已经在西山部队废弃的营房里安营扎寨,办起武术培训学校的张文彬,引领着来自四川巴中一个穷乡僻壤的民办学校创业人刘在远,站在西山一处高高的陡坡上,挥动着手臂,指点着“江山”。
    “老刘,我现在的武术培训学校虽然才刚刚起步两年,但我张文彬将一不做二不休,以现有的部队营房为基础,不断地在这西山荒山坡上扩展自己的学校。”
    “张校长,我刘在远早在八年前就萌生出自办学校的念头,但办起来了,又丢了,而且还把我这个人丢到福建来了。”
    “正因为知道你是办学校出身的,又走过弯路,甚至还走过走不通的路,在私人办学上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,我张文彬对你才刮目相看,三番五次地邀请你加盟西山。”
    “张校长的心意,我刘某何尝不明了?正因为张校长多次诚挚相邀,我刘某虽然在办学上损过兵,折过将,但雄心犹在,雄风尚存,只要张校长你不嫌弃,我刘在远必将倾力而为,共建西山!”
    “好!一言为定!”
    说完,两人拉了拉手,张文彬又挥起手臂,指点着西山的这片山、那片地,说将来发展起来了,就在这片建教学楼,那片建宿舍楼,还要办起武馆、食堂……
刘在远是从西山的邻校那里收拾自己的一应“家当”,欣然加盟张文彬创建的西山武术学校的。
    那时,草创阶段的张文彬经济上困难重重,手上和兜里常常没有过夜钱,他自己给自己开了个月薪五百元,却给学校耍拳弄脚的总教练八百元月薪。刘在远的到来,张文彬却有意要给刘以几倍于他人的薪水。刘在远知道张文彬的情意后,感动了许久,对几倍于他人的高薪却是不敢领受,他诚恳地对张文彬说:“我非常非常需要钱,但我却不敢要你那么多钱,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创造,增加自己的收入,以合情合理的创收、积累我自己的财富,再去偿还巴中家乡父老的债务,以重振我刘家。”张文彬听了刘在远这番话,也很是高兴,于是也诚恳地说:“你去修路,我给锄头,你去搭桥,我给木块,你向前走了,我就在后面推,你向后退了,我就在前面拉,这样一起把事情做好。”
    刘在远摸清了张文彬立志要在西山大发展的思路后,在招生扩校方面做起了文章……
    要扩大学校规模,扩大招生势在必行,招生多与少,要有赏与罚,学生数量招多了,质量招好了,奖!而且在招生中要严格节约成本,充分利用广告,尽可能让每一份广告都能发挥作用。不要泥牛入海无消息,贴是白贴,撒了白撒。刘在远就招生奖罚方案草拟了一份报告,呈送张文彬校长。张文彬看了看,当即表示同意。并说:“在远,招生奖罚报告是你拟的,这招生第一炮也该由你打,你选好地点、省份,你想怎么招就怎么招,成功失败都找出一条路来。”
    当初在四川老家白手起家,徒手办校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刘在远,失败的办学经验有,成功的路子还没有走出来。但他认准一点,西山的张文彬是个奇人,他的气势和胸怀与众不同,跟着这样的人闯事业,一定成功。他刘在远将把后半生献给这大有希望的西山学校。无论再难再苦,也要助张校长一臂之力!
    改变招生方法,节省招生费用,改纸质广告为电视广告,改静态广告为动态广告。既招普通武术班,也招特训班,扩大收费面,把西山学校搞活、变富。与此同时,也帮自己摆脱债务,摆脱贫困,跟着张文彬致富。
    当年,刘在远在广东招生大丰收,原本计划招收八十名学员的,结果一排队就是两百个,几百万学费哗哗地流进西山学校。刘在远因招生超额完成任务所得的奖金也有整整两万元,刘在远从未有过这么多的钱。
    第二年,刘在远再次把招生这篇文章做大,结果再获丰收,个人获取招生奖金十万。得到十万奖金的那一年,也就是1997年的12月,刘在远带上三万多元现金,也带上了两年前变卖了家产千里到福建寻夫的老婆,以很有点扬眉吐气的气概,返回阔别了三年时间的巴中老家。
    迢迢千里途中,刘在远在火车轮子摩擦铁轨的响声中,浮现出忘之不掉,挥之不走,拂之不去的往事……
    农村真苦,山沟真穷,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伴岁月的刘家,无论把日子倒着数还是顺着数,都阴沉着一个“穷”字。
    穷山沟里地无三尺平,刘家只能东坡种地瓜,西坡还是种地瓜,因此刘家的锅里碗里全是地瓜,顿顿地瓜,天天地瓜,直吃得刘在远七个兄弟姐妹闻到地瓜味都恶心。
兄弟姐妹多,家里又拿不出几个铜板给孩子上学,于是种地的种地,放牛的放牛,割草的割草,独有刘在远这个“小尾巴”老七才因为得父母之宠而进了教室。但那时,刘在远觉得自己虽然上学了,但并不比哥姐们种地放牛来得轻松。上小学时,每天天蒙蒙亮,就得去上学。晚上回到家,天也黑了。几年的小学,小小的刘在远似乎都把家里到学校那五里山路给踩宽了,碾平了。上中学了,五里山路就延伸出二十多里。路越来越长,刘在远越来越苦,但路长了,希望也长了。
    1970年代末期,刘在远中学毕业就去考干。揭榜后,竟是全乡第一名,后被教育部门挑了去当教师。但想在根本上改变家乡和家族面貌的刘在远,志向不仅仅限于三尺讲台,在任教的一年中,他拼着命捧读高考复习大纲。翌年高考后又一举获得片区第一名,既轰动了所在片区管辖的几个乡镇,也轰动了平昌县教育界。
    重庆大学化工系的四年学习,使得刘在远有了一次登高望远的机会,不再把思路缠绕在那崎岖的蜀道上了。毕业后,刘在远主动申请到西北工作,一去就去了个甘肃玉门石油局。那地方邻近新疆,一望就是无边无际的荒凉。石油工人牵家带口的聚集,使得原本荒凉的地方热闹起来,还办起了不止一所学校,单一个运输处就办起一座中学。到了石油局的刘在远,很快被人事部门安排在石油局运输处子弟中学任教。那运输处子弟中学也真会选地方,校园就选在祁连山脚下嘉裕关中。谁都知道那是连春风都不度的地方,刘在远倒是志气,硬是把六七十个学生一个班的班级带成了优秀班级。有名气了,就带上了整个玉门市的化学尖子竞赛班,竟然频频获奖。上级教育部门发现了刘在远这么个人才,就把他调往酒泉地区,专门负责阅卷的工作。
    工作顺当了,生活上却是左右困扰。刚去甘肃时,刘在远踌躇满志,以为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山沟里都能够活过祖祖辈辈,就不信不能在戈壁荒漠中生存下去?几年之后,才发现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,一天里十三四个小时的日照就叫你活不好。强烈的紫外线今天让你头晕,明日则让你流鼻血。这还算事小,事大的是,当时有位石油分局党委书记的女儿看上了刘在远,就上演了一个女追男的恋爱剧。那女人长得丑不说,性格还特别的强悍,一不小心,她就会把办公桌上的东西一扫而光,整一个“河东狮吼”。这样的女人就仗着自己父亲是党委书记,以为想嫁谁就嫁谁。偏偏这个刘在远宁“走”不屈,为了甩掉这根本不能做老婆的女人,他一纸报告申请调离,来个“恋爱”大逃亡。
    从西北回到西南,从酒泉回到巴中,地域的大逆转也导致他思想的大逆转。
他是1988年回到四川的,而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出台了允许民办学校的政策。刘在远想,大学毕业前和大学毕业后,总是从学校来又到学校去,从这个班级到那个班级,既没有自主权也没有灵活性,死板板的找不到丁点活力。特别要命的是收入之低,低到连自己都不好意思面对家乡、面对家人。与其如此被束缚在一个贫困线上过日子,还倒不如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去:自办学校,自主乾坤!人生此时就该搏。
    刘在远在自己的家乡开始搏斗了!
    自办学校,首先得要一个校址,花钱去盖是不可能的。但要建学校,哪儿来的钱?又不能去抢。谢天谢地的是,在村子里,刘家是大姓,祠堂比哪一家都宽敞,就选祠堂了。有校址了,那就是师资了。刘在远一出马,就把自己初中时代的两位老师请了来,再请来自己的一位同学,四个人各拿一枝粉笔办起了两个初中班。后来学生发展到一百四十多人,又弄砖弄瓦的盖起了教学楼。刘在远既当班主任又当校长,每天从东方亮一头扎到西边黑。
    1991年,他的学生第一届毕业,八十多个毕业生,多门功课排在全县前三名。一个民办学校,能出如此优异的成绩,当年就引起省市县教育部门的关注。就连县乡电影院放电影之前的幻灯片,都在宣传刘在远的办学事迹。
    办学办出名了,报名的学生一学期一学期地多起来。学生多了,学校大了,山里的路就嫌小了,修路又成了当务之急。这路修得苦哇,劈山钻岭的,一捣鼓就是一年半。
当刘在远从初一到初三办起十二个班,共有五百多名学生的时候,已开始负债了。祸不单行的是,父母双双得了癌症,一个是胃癌,再一个得了食道癌,这一下,把刘在远逼到了绝路。
    那个时候,一斤食油才一角多钱,可刘在远却借贷了三万元,就这三万多元和父母的癌,压倒了刘在远。
    学校难以为继了,刘在远只能把学生当作学费而绕山绕岭背来的大米、苞谷、猪肉……再背到镇里去卖,但也是杯水车薪。在刘在远前面,是一座学校,是几百名他钟爱的学生;在刘在远的后面,是三座大山一样沉重的三万多元债务,还有父母的不治之症……
    路越走越窄,刘在远不得不作出离家出走,往远处打工挣钱、淘金,以继续办校的道路。
    学校,暗暗地委托给自己的老师,父母只能拜托自己上面的几位兄姐。出走的那一天,自己的老婆正好在娘家,她半点都不知道丈夫要出走。刘在远向自己的老师告别的时候说:“我这一出走,不知何时能回来?我一定要赚足还债的钱,给父母治病的钱,继续办学的钱,要是挣不到钱,我刘在远就不回来了……”对家里人告别时,只对大嫂说了一句:“我走了……”
    他走了,那是1995年元月的一天。再不走,春节来了,逼债的人不打你也得骂你。
    他这一走,就是三年。
    而今,刘在远回巴中了,他挣到钱了,这钱是在福建西山文武学校校长张文彬那里挣的,张校长帮了他,也就无异于救了他。
    他回来了,带着张文彬校长给的三万多元,回来了。
    村里轰动了。
    1995年元月刘在远出走后,债主都觉得他们借出去的钱,回不来了。三年了,在人们渐渐淡这件事的时候,刘在远突然间回来了,而且是回来还钱的。一时间,大家都觉得天上掉了馅饼,整个村都像过节一样,洋溢着喜气。
    其实,刘在远真想对激动的村民们说:是福建西山学校的张校长给了你们钱,我刘在远要是没有遇到张文彬,你们的钱也许就得永远欠着。该还的钱全还了,所欠的债全清了。村里需要他,学校需要他,家里也需要他,但他与张文彬校长的情感,与西山学校的情感,特别是西山欣欣向荣的事业,像超强的磁铁,牢牢地吸附着刘在远。
    刘在远义无反顾地返回福建,返回西山学校,返回张文彬校长身边。但这次的南下与前次南下的不同是,上回是一个人,这回是一家子。刘在远回来了,回到了福建,回到了西山……
    他并没有忘记山沟里的父老乡亲,更没有忘记他曾经在家乡里做下的办学梦,发家梦。只是这一切都变了,时过境也迁。而今在刘在远眼里,山似乎不再是那座山,水不再是那道水。爹娘呢?早已进了黄土。家里人说,父母是在同一个月里上山的,只不过是一个月头,一个在月尾,中间相隔了27天……
    了无牵挂的刘在远想了许久,知道自己的事业在福建,自己的发展离不开张文彬,张文彬给自己搭建好一个舞台,就看自己怎么在这个舞台上演好一出完整的戏。
1998、1999两年,福建西山学校在大踏步地向前走。作为西山一员的刘在远,也在西山学校滚滚向前的涌流中,又在人生的发展上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进程。
    在1998年又获得一笔巨额招生奖金的基础上,刘在远再次蓄积力量,在来年的招生上,制订出一个新的计划。1999年秋季招生,刘在远业绩特别突出,单是这一次,校长张文彬就奖给重金30万元。
    财富积累起来了,自己也发展起来了,刘在远再一次扬眉吐气地回到巴中的平昌县。他要在自己的家乡有一栋象样的房子,不是建,而是买,不是在山里,而是在城里。转悠了几天,他相中了一套房,一层一百六十多平方米的大套房。刘在远张口就说:买!卖家又说得二十多万,刘在远再一声:给!把二十多万端给对方的时候,刘在远连眉头都不皱!
    二十多万元,这在四川的平昌县,可不是个小数目。
    刘在远那气势,吓蒙了家乡人。家乡人四面的传开去:刘家的老七在福建的西山学校发了,大发了。他是在福建遇上贵人了,听说那贵人姓张……  
    刘在远心里明白,创办江西南昌进贤县境内的西山国际学校,是总校长张文彬想把自己创建的西山教育集团做大、做强、做久的又一大战略举措。为此,张校长斥资千万元在1028亩的山坡地上,建设起足以容纳六千名学生的教学楼和宿舍楼。
    江西的“新西山”建起来了,总校长张文彬派出在人生道路上起起落落,在办学道路上坎坎坷坷,又在西山学校改变自己人生的刘在远进驻南昌西山学校,并委以校长重任。面对总校长的器重,刘在远不敢怠慢,一到位就给自己来了个下马威,对没有按校规出早操的校领导和教师实施罚款,为能以身作则,刘在远自己给自己罚下50元。
    有人站出来为刘校长鸣不平,说那天刘校长不到六点就起来处理校务了,并没有睡懒觉,也没有躲避早操,不该扣罚。刘在远却说:自己在南昌的西山学校是一校之长,早操不到场就是违反了校规,校长违反校规都不扣不罚,那还如何扣罚他人?照罚!
这50元的罚款让全校的教职员工都明白,自己该怎么做了。没过几天,刘在远向全校教职员工宣布西山学校是无烟区,谁抽烟谁受罚,而且还分开档次罚:教师在公共场所抽烟,一律扣罚50,如果是校长本人在公共场所吞云吐雾,那就重罚一千。刘在远说建校之初,就要以良好的风气浩荡全校。大凡纪律上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,令行禁止!这样的学校才能成功的培养出人才来。
更新时间:2015-11-04 16:35:27 | 阅读: | 编辑:张越
Copyright©1994-2022 西山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热线:0591-85316863(福建西山学校)
闽ICP备10203392号-2 闽公网安备 35018102000197号
幼儿园更新统计 | 小学部更新统计 | 初中部更新统计 | 高中部更新统计 | 职专部更新统计 | 电视台更新统计 | 腾讯视频一 | 腾讯视频二 | 腾讯视频三